扶贫开发 |
兴化市产业化扶贫助低收入户持续增收
探索 从捐款捐物到“扶企带劳” 2012年,根据泰州市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5000元的收入标准建档立卡,兴化市共有农村低收入户30875户、49552人。面对这样庞大的低收入人群,兴化市采取“万户结对”帮扶措施,由在职公务员、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单位干部职工等,每人帮扶一户。 “多数是‘输血式’的给钱,可是钱花完了又返贫。”兴化市老区“两会”副会长姚玉海说,如此规模的低收入面,仅靠财政每年安排老区“两会”有限的扶贫开发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不能解决多大的问题。 如何发挥有限的扶贫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让低收入户持续增收?他们通过调查研究,实施贴息贷款扶贫,即用政府有限的扶贫资金,向银行换取大额贷款,然后贷给低收入户发展生产或创办项目,实现“造血式”开发扶贫。 在老区“两会”的努力下,兴化农商行积极参与,将政府支持的扶贫资金,转为扶贫贷款的贴息资金。农商行按人民银行当期基准利率发放扶贫贷款,贷款归还后,借款人凭还贷结算凭证向老区“两会”结算年息3%的贴息资金。 为解决“项目难选择、贷款难担保、脱贫难保证”的问题,他们又深入调查研究,决定采取“扶企带劳”方式,按照每吸纳一个低收入户劳力发放1万元左右的贷款,把贴息贷款发放到企业。 “一方面企业需要资金发展,另一方面低收入户劳力也需要就业,可以实现双赢。”姚玉海说,实践证明,这样有利于低收入农民就业持续稳定增收、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提高贷款资金安全度等,是一条一举多得的路子。 发展 从“扶企带劳”到“扶合作社带劳” 2000年,“扶企带劳”模式首先在永丰镇华良敷料厂试行,一年后便在全市推广。2010年,这种模式又移植到钓鱼镇绿园蔬菜合作社试行,同样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目前,这种新模式共落实136个工商企业,以及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覆盖全市34个乡镇、90%以上的行政村,年扶贫贴息贷款额从原来的1000多万元,扩大到3000多万元,至2015年,累计发放2.2亿多元。 “与‘扶企带劳’不同的是,扶企纯粹是‘吸劳就业’,只有就业才能增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除了‘吸劳增收’,还具有辐射带动增收的效应。”姚玉海说。 永丰太子奶牛合作社自2003年创建以来,累计获得扶贫贷款640多万元。合作社不仅年年帮扶一批低收入户脱贫增收,还带动周边130多户农民种植2100多亩奶牛饲料,年亩收益达4000元。 现流转土地扩大到1225亩的绿园蔬菜合作社,不仅让农民坐收较高的租金,还通过包供苗、包收购、包种植技术,带动农民生产蔬菜获得增收。“今年将增加‘扶合作社带劳’的比重,以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姚玉海说。 效益 显现双增长“乘数效应” 2015年,兴化市扶持的149个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销售11.34亿元,同比增加0.69亿元,增长6.5%;上缴税收3739.2万元,同比增加583.6万元,增长7.7%;实现利润8118.8万元,同比增加1022.3万元,增长12.5%。 2000年以来,兴化市共帮扶低收入户18044户、61177人。其中,2015年,帮扶低收入户2451户、8425人,人均纯收入12200多元。兴化市老区“两会”数据表明:受扶企业和就业低收入户收入“双增长”的“乘数效应”正不断显现。 “如果没有当初的扶贫项目借款支持,我就没有今天的事业。”江苏太子乳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道平说。 2003年,沈道平从水上运输转行养奶牛。当时,刚返乡创业的沈道平借款很难,一筹莫展之下,老区“两会”向他伸出援手,给他发放了扶贫项目借款,让他很快建起了牛棚及配套设施。如今,他不仅养殖千头奶牛,还在开发区建成奶制品加工企业,拥有各类资产6300万元,公司发展成为集奶牛养殖、牧草种植、乳品研发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扶企带劳”还催生一批务工人员成为“老板”和“田老大”。永丰丝诺旅游保健卫生用品厂的法人代表宋志辉,原在永丰镇华良敷料厂务工,经过几年的历练,成长为生产和销售的多面手。后来,他自主创业,从作坊干起,现已发展成为当地的骨干企业。 绿园蔬菜合作社采用“三级跳”的方法,培植了20多名像姚鹤美这类低收入户员工为“二当家”,承包合作社一定面积的蔬菜种植管理,从而获得承包管理报酬。
上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