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开发 |
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我市打响新一轮扶贫攻坚战
确保到2020年,全市建档立卡的5.42万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现脱贫;178个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达到35万元 5月19日,在全市农业农村重点工作推进会上,110多个机关部门、单位,与市政府签订了脱贫攻坚工作目标责任书,会上还下发了《关于组织挂钩帮扶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意见》。至此,我市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正式打响。 五年任务四年完成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至今年4月,我市完成了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工作和经济薄弱村认定工作。其中,建档立卡的农村低收入户3.43万户、5.42万人,认定经济薄弱村178个。 “面广量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往前赶,把低收入户脱贫、薄弱村增收当作中心工作,把工作做在前面,所以,市里提出‘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卫国说。 按照“五年任务四年完成”的要求,脱贫攻坚责任书将目标任务作了划分。即:从2016年起到2019年底,每年完成本部门(企事业单位)分解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任务数的25%的脱贫任务,负责挂钩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全面完成年初制定的集体经营性收入目标任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确保到2020年底,帮扶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全面达到7000元标准,帮扶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35万元。 因人制宜精准施策 现年46岁的周庄镇颜吕村村民袁红银是个残疾人,由于视力差,只能跟着瓦工做粗活,而且工钱低、活计少,一年仅有不到2000元的务工收入。今年,新一轮扶贫工程启动后,袁红银被认定为低收入户。为帮助其精准脱贫,村里聘请他担任村庄保洁员,年报酬8000元。 为帮扶低收入户增加收入,我市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全面组织市领导、市级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市级机关、乡镇全体工作人员参与挂钩帮扶行动,实现对所有帮扶对象建档立卡。 实施新一轮万户结对帮扶。由市统一组织万户结对帮扶,重点对有劳动力的低收入农户家庭进行开发式帮扶。新一轮万户结对帮扶参加对象包括市乡镇在职公务员,市乡镇机关部门、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单位干部职工等,每人帮扶一户,实行“一对一”帮扶、不脱贫不脱钩。 带领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根据低收入农户的致贫原因,科学制定帮扶方案:对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帮助培训职业技能,落实就业岗位,寻找致富门路,鼓励自主创业,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人实现非农产业稳定就业;对不具备转移就业条件的,积极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市财政每年安排扶贫贴息贷款6000万元,专项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低收入农户就业务工,确保每个低收入农户至少有1个稳定的增收项目。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按照应保尽保要求,帮助其落实低保、五保政策,并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保障水平逐年增长10%左右,确保“十三五”时期全市扶贫标准与低保标准有效衔接;对生活困难的低保边缘户等特殊群体,由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进一步扩大大病医疗救助报销范围和标准,对交通事故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将给予重点救助。 我市还对178个经济薄弱村实施差别化帮扶,着力增强经济薄弱村发展内生动力。在巩固“现金池”、“标准厂房”等16项扶持薄弱村增收措施的基础上,实行泰州市和本市领导挂钩经济薄弱乡镇和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钩第三层次薄弱村、本市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挂钩第二层次、第一层次薄弱村。同时,开展村企结对帮扶行动。按照就近原则,在全市工业企业中选择32家重点企业结对帮扶经济薄弱村,由帮扶企业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资金、带市场、带技术等多种途径,帮助经济薄弱村和所属贫困户开发优势资源,培育主导产业,寻找致富门路。市财政整合资金3000万元设立经济薄弱村发展引导基金,着力扶持和鼓励经济薄弱村发展。此外,组织乡镇开展结对共建。“十三五”期间,除泰州市领导重点联系6个乡镇外,我市组织第一层次10个乡镇,与第三层次8个乡镇开展结对共建。 扶贫工作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建立和完善工作考核督查机制。实行挂钩市领导负责制,建立“每月交流、每季走访、半年总结、年度考核”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每年对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组织考核,公布考核结果,并将帮扶任务完成情况和帮扶挂钩工作分别纳入对各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评和市级机关绩效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对落实不力的乡镇和帮扶单位实行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对未完成年度任务的乡镇、部门将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确保扶贫开发政策措施落地见效。
上一篇:精准扶贫 确保脱贫效果经得起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