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建设 |
峥嵘岁月----英烈永垂不朽
严昌荣,1914年生,湖北省松滋县沙道观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红军第二方面军战士、班长、排长、连长。随军参加长征到陕北后,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调新四军军部教导总队任军事教员。后调皖南任三支队四团、五团营长。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月军第一师三旅七团团长。严昌荣曾跟随贺龙当过警卫员,贺龙的战斗指挥艺术给了他很大影响。他在指挥战斗中,既能执行上级指示,又能根据战地情况机动灵活地布置战斗。1941年他奉调一师七团后,首战泰州,消灭李长江伪军一个团。以后他转战南北,指挥和参加过多次战斗。在苏中四分区坚持敌后斗争中,为粉碎日寇、伪军扫荡屡立战功。
1943年9月7日,奉军区指示,严昌荣团长和彭德清政委亲率七团攻打唐子镇。战斗中,由于敌人防御工事坚固,火力很猛,我出击船只屡被击沉,难以登岸。为了压制敌人火力,掩护部队冲击,严昌荣团长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并用掷弹筒向龟缩的敌人发起猛攻,不料因掷弹筒意外爆炸,严昌荣团长壮烈牺牲,年仅29岁。粟裕写给严昌荣的挽联是:“挥戈杀敌,迭奏膚公,苏皖健儿称翘楚;溅血成仁,无负我党,江淮勇士学楷模。”兴化人民为纪念严昌荣,经上级批准将唐子镇命名为昌荣镇。翌年,在合塔圩奚塔庄为其建墓树碑。1970年4月原舍陈镇人民政府又将墓碑迁到舍陈庄。1992年4月,兴化市民政局及原舍陈镇人民政府在舍戴公路东侧的范吕庄(现合陈镇幸福村),重建严昌荣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林立,显得庄严肃穆,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学生前往祭扫,成为合陈镇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李健,原名李玉琴,1919年生于江苏铜山县(现沛县)陈杨楼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8年参加新四军挺进纵队举办的抗日军政学校学习。193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泰县(今泰州市)保安警察一中队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同年,成立泰县县委,任泰县县委委员兼姜堰区委书记。1940年5月,李健在任国民党保安队少尉服务员时暴露了身份,受中共泰县县委的派遣来到兴化城。他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兴化县警察局的警察,主要任务是在兴化至泰州的水上运输船上和兴化警察局内部开展党的地下工作。7月,任兴化城工委(秘密)书记,负责领导兴化城地下党的工作。10月,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兼鲁苏战区副司令韩德勤在兴化城李氏祠堂,为在黄桥战役中毙命的敌89军军长李守维开“追悼会”。李健利用在警察局工作的公开身份,乘参与布置灵堂之机,巧妙地制造了轰动一时的“挽联事件”。当国民党各方要人鱼贯而入时,却在会场显眼处看到一幅犹如重磅炸弹的挽联::上联:摩擦分裂走向死路,下联:抗日团结才有前途,横批:李守维死了,落款:兴化民众公挽。 这幅锋芒尖锐的挽联,让在场的官员们惊慌失措,丧魂落魄。韩德勤更是气急败坏,下令全城戒严,捉拿共产党,结果一无所获。1942年12月,苏中区党委组建了兴化县委,李健任兴化县委委员兼组织部长。1944年5月,任兴化县县长。1945年10月,调任高邮县委书记领导高邮的惩奸与土地改革工作。1946年10月7日,新四军北撤,国民党重新占领了高邮城。此时,革命形势严峻,白色恐怖严重,斗争异常艰苦,李健同志率高邮全党开展自卫,坚强地进行恢复阵地的战斗。他深入群众、深得人心,创造的恢复阵地“生根立足”的经验曾受到区党委的表扬。1947年10月24日,敌对高邮地区实施梳篱式“清剿”,李健率部分人员隐蔽进草荡与敌人周旋,坚持反“清剿”斗争。28日,李健同志在黄邳区刘家沟(黄邳区原属高邮,后区划调整划归兴化)遭遇敌人袭击,由于连续战斗,疲惫不堪,最后体力不支昏倒落水,光荣牺牲在芦苇荡中。他的遗体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被发现。解放后,为纪念李健的业绩,兴化县政府将黄邳区命名为“李健区”,后又将李健区所辖“烈士乡”改名“李健乡”。 1992年9月在戴为然和储江等老同志的关心和倡议下,原李健乡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多方筹集资金,在乡政府所在地陆阳村(现李中镇兴健村)修建了李健烈士陵园。后因行政区划调整,李健乡与舜生镇合并为李中镇。2004年3月,李中镇政府及市民政局又对烈士陵园进行了修缮。陵园自建成以来,就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奋,原名周连章,浙江省鄞县瞻岐人,1917年出生。他5岁丧父,8、9岁时就为生活所迫,开始学做篾匠活,先后做过篾匠、服装店徒工、饭店服务员、医院工人,后到上海慈联总会学习驾驶和修理技术。他一边做工一边勤奋学习,文化程度很快提高。1938年,他担任了上海女子中学英文教员。在这期间,他阅读进步书刊,接触进步青年,逐步树立起革命人生观,并促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1年7月,周奋到苏中三分区如西县委工作。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夏令营文化教员、民运工作队队长、芦港区农抗会长、马塘区和浦西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1944年8月,周奋调苏中党校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3月任沙沟市副市长。1945年9月1日兴化城解放,经苏中区党委批准,沙沟市与兴化县合并,周奋任副县长。沙沟市作为一个区,隶属兴化县,周奋兼任沙沟区区委书记(沙沟市的名称对外仍继续使用)。1945年底经华中二地委批准,重新组建沙沟县,周奋任沙沟县副县长,1946年7月任沙沟县县长。10月29日沙沟县被撤销,周奋调二分区建设专科学校工作。1947年春,周奋调任高邮县副县长。当时高邮县大部分地区被国民党军队占领,白色恐怖严重,斗争异常艰苦。周奋带领全区干部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抗丁、抗粮、抗税、抗租,开展武装斗争。他率领时沙武工队武装穿插,时而化装成商人,时而化装成渔翁,同敌人周旋,同敌人战斗。1947年4月21日周奋率武工队在时堡区开展革命活动,夜间宿营在时堡、仲寨之间的顾家墩子。第二天清晨遭受国民党军队袭击,由于敌众我寡,他沉着指挥武工队边打边向芦苇荡撤退,自己殿后掩护,最后因子弹打尽,脚被戳伤,敌人搜荡时,在南荡边被捕。在敌人面前,他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痛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敌人押他在沙沟镇大街上游行,他当着广大群众,边走边控诉国民党反动派的可耻罪行。4月23日,周奋被押赴刑场,他从容镇定,一路高呼“共产党万岁!”、“打倒反动派!”。最后,他被敌人连刺了十几刀,壮烈就义。周奋的这种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终身的革命精神,这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解放以后,上级政府将时堡镇命名为周奋乡,以永志烈士的英名。1987年3月周奋乡政府在乡政府所在地崔垛三村建立了周奋烈士陵园。为纪念周奋烈士,更好地传承周奋烈士精神,1997年10月,在储江和戴为然等老同志的关心下,周奋乡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多方筹集资金60万元,在周奋乡新集镇开发区中心地带重建了周奋烈士陵园。陵园内松柏林立,显得庄严肃穆,每年都吸引着许多党员、干部、群众尤其是学生前往祭扫,成为周奋乡及周边地区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1997年10月,周奋烈士陵园被命名为兴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