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
钓鱼分会调研----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现状与思考
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现状与思考 ----兴化市老区“三会”钓鱼镇分会 秘书长 周祥松
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中指出:要“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句话说到无数人心坎里,也是无数人的期盼。为此,我们带着这个命题,以中央政策研究室设在钓鱼镇的“农村固定观察点”的调查数据为支撑,对兴化市钓鱼镇开展了专项调查,总结了目前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短板,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一、目前现状 (一)、农民物质基础和经济收入比较丰厚 兴化市钓鱼镇是传统的农业乡镇,全镇13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1个社区,273个村民小组,45483人口,总面积74.8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3088亩,其中:“吨粮田”58000多亩。据调查汇总:全镇年粮食产能力稳定在5.50万吨左右,人均产粮1.2吨左右;年实现水产品产量稳定在0.40万吨左右,人均0.1吨左右;2024年农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29978元,年递增8.50%左右。 (二)、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1.道路建设:全镇 13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道硬质化占比100%,公路总里程78.50公里,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集镇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集镇规模214.66公顷,近10年集镇道路建设23000平方米,达标率100%。2.农村饮水:全镇 14500户,45483人,全部饮用长江水,且均为“安全饮用水”,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量提供了保障。3.电网提档:村村已完成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满足人民用电需求,实现安全用电,规范用电。4.文体广场:全镇共有文体广场16处,建设面积31000平方米,其中13个村13处,建设面积18000 平方米;集镇健身3处,占地13000平方米。5.亮化工程:全镇62个自然村和1个集镇社区,亮化工程覆盖面占100%,极大改善了农民的出行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三)、公共服务条件不断提升 1.医疗(卫生防疫):镇有社区卫生院2家,防保所2家(2个乡镇合并),9个村级卫生服务站,构建了15分钟医疗保障服务圈,全镇农民医保的保险的投保面占98%,儿童疫苗接种和育龄妇女生育检查率均达100%。2.教育: 全镇有中小学3所,幼儿园2所,能够满足学生软硬件就读需求(各村无学校)。3.供电:镇有供电所一家,满足各户的用电需求,服务比较便利,用电户占100%。。4.供气:镇内有液化气供应站一家,使用液化气用户占总户的99%。5.供水:镇供水公司 24小供水不间断,饮用水全部达标,用自来水户占100%。6.通讯: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网点各2家,5G全覆盖,各类服务较为优质,全镇电脑用户6167户,占42.50%,使用互联网的户数 5056户,占电脑用户的82.11%。7.物流:镇区有顺风、中通、圆通等物流网点10多处,物流服务网点延伸到各村畅通便捷。8.电商:全镇从事电子商务的有65家,方便居民的购销。9.金融:全镇有4家银行网点,其中农商行2家,邮政银行2家,村级服务网点6家,为民提供了便捷的储蓄、信货服务。10.养老:全镇参保城乡居民做到应保尽保,到龄领取养老金的占参保人数的83.50%;镇区有敬(养)老院各2家,13个行政村配建居家养老中心,极大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福祉。 (四)、便民服务周到便捷 1.便民中心:钓鱼镇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共投入420万元,其中上级财政支持150万元。目前行政事务均集中办公,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办事效率。2.商场超市: 集镇区城有大型的商场超市4家,各类小百货批零商铺45家,为民服务点23个,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3.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有为民综合服务中心一处,占地1500 平方米,服务包括涉及为民服务的十四项内容。4.为民服务综合体:为适应镇水产业的发展,镇区建成37500平方米的“渭水水产品批发市场”,现有门店185个,目前有146家商户落户该市场,为水产业中的产、供、销提供的系列服务,为农民增收搭建平台。5.平安乡村建设:构建了“线上综合指挥平台与线下矛盾纠纷化解实体平台相融合”的镇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新模式。全镇建立以65名网格员、223名网格协管员、部分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为网格自愿者的村级网格化管理队伍。6.乡村农旅:在本镇建成了观光休闲“樱花园”,特色农产品“采摘园”、各种农事“体验绾”、三农发展历程的“农展馆”以及“乡愁馆”等等。同时充分挖掘本地的人文历史,为农旅发展增添亮点,为丰富农民的农旅提供了平台。 (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卓著 钓鱼镇按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取得了满满的收获。1.污水处理: 2015年建污水处理厂1座,管道总长2800米,投入700多万元,(均由上级财政支持),日处理能力 500吨,污水处理率100%,目前集镇及周边村庄居民污水入网处理,入网农户受益率100%。2.镇村保洁:全镇各村共建成垃圾收集房33处,各村及镇区投放垃圾收集桶1215只,公开招聘保洁人员154名,钓鱼镇于2013年投入47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座,日处理能力 150吨,处理率 100%,居民受益率100%。3.水环境治理:钓鱼镇在河面主要段面设立挡拦水生植物的卡口33处,市镇配置大马力机动打捞船5艘、民间资本购置机动打捞船只3艘,每村配置了小型打捞船只15条,实行常态化的管护,为水环境保护提供了保证。全镇10条主干河,2条达到省级“生态河”标准,5条达到市级“生态河”标准。4.厕所革命:全镇共建和改造水冲式公厕756座,户厕改造372座,目前无一处户外露天户则,享有卫生清洁如厕的农民占100%。 二、存在问题 (一)部分生产领域基础性设施改造亟待加强:全镇农田基本建设及其配套的农民收入构成看,来自于种养业的收入仍占68%以上,而生产领域部分基础性设施的不优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和收入的稳定。据调查全镇有474条生产河,由于多年缺少清理整治有125条出现灌溉取水难的问题,一度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民医保负担逐年递增:上世记70年代初期,推行农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村民每人每年缴纳2元的医疗保险费用,当时农民看得起病。到2025年,这一费用已涨至每人每年500元,是最初的50倍。以一个4口之家计算,全年需缴纳2000元医保费,这无疑加重了一般纯农户家庭的经济负担。现在医保费涨了50倍,农民反而看不起病。 (三)乡村教育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一是教师人数过剩,164个教师,1038个学生,每个教师平均负责6.33学生。个别教师每周只有1-2节课,正常就是个做家务或娱乐。钓鱼中心幼儿园75个学生,23名老师,每个教师平均负责3.3学生,另有食堂、保安、后勤人员等6名;二是教师责任不明确,一些教师不考虑教学质量,反正没有考核,只望每月工资卡进账数,个别老师还说,教好了为他人做“嫁衣”,意思把学生教好了转到其它学校,为其它学校服务;三是择校严重,不是学生生源少,而是择校外流,外流的主要原因有三类,一类是部分有钱的土豪,二类是学生成绩好的,家长那怕借钱都想把孩子转到好一些的学校,不想把子女留在钓鱼学校影响前程,三类父母在外就业随父母父在外就读,导致生源流失。 (四)村集体收入挖潜较难:一方面,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来源单一。财务资料显示:全镇2022至2024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分别为1624.92万元、1518.88万元和1895.49万元,一般村的年收入仅依靠村机动田和河沟水面的发包上交,而从现有资源发包情况看,发包基数已处于较高水平,近乎已无向上递增的空间;另一方面,村级支出的项目繁杂。用于日常运转、民生保障等方面支出逐年增加,尤其是村庄环境整治费用长期居高不下,这给乡村全面振兴带来了较大阻碍。 (五)高龄老人养老未有更优之法:全镇7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近20%。目前只有20人在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其余均在村分散生活。这些老人,部分因眷恋故土,不愿随子女留居城镇;部分则受限于经济等条件,缺乏在城镇生活的基础。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子女教育、外出就业等原因离开农村,变成“市民”,除国庆、春节等长假外,几乎不回村里居住,这使得留守老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的照料问题日益凸显。村里建有一些以老年活动中心为主的养老设施,但对于独居高龄老人而言,日常生活保障依旧不足,一旦生病或遭遇意外,很难及时被人发现,更难以获得妥善照料。 三、对策建议 (一)多方投入改善生产环境:针对农村许多生产河道不能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这一现状,为此建议多方投入改善生产环境,一是受益者负担一部分,二是村级投入一部分,三是上级财政优先安排专项资金,帮助基层解决取水难的生产河道清淤浚深工作,为农业生产提供保证。 (二)建实农民医疗服务业态:一是加强对农民医疗负担的全程监管,严格把控医保资金收取标准,减少不必要的频繁检查,杜绝“小病大治”现象。同时,强化医保基金现金池的封闭管理,防止基金被挤占、流失,确保农民能够获得应有的医疗报销补贴。二是切实落实医护人员责任考核机制。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为全体医务人员划定责任区,强化考核,将服务精准落实到户到人,将工作绩效与考核结果挂钩。三是设立“阳光评议台”与“曝光台”,用好用活15分钟医疗服务保障范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村民议事代表进行跟踪评议,持续提升医疗为民服务水平,构建真正健康的农村医疗生态,提升农民幸福感。 (三)调优乡村教育工作生态:一是科学合理规划校园设置。设立半径5公里的示教区,缩短学生上学路程,减轻学生往返途中的艰辛,同时也为学生家长省去频繁接送的麻烦。二是在经费配套上彰显教育公益性。针对学生接送费、伙食费等费用,明确合理的负担比例,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同时保障教育服务质量。三是强化教师责任考核,把教师责任落实到教学全过程,明确每名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家庭沟通时间、安全保障责任,并推行绩效挂钩的积分制考核,推动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四)激活村经营性收入源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化农业基础、美化农村环境、富裕农民生活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路径。一是持续挖掘增量空间。将零散分布的十边隙地与土地流转工作相结合,采用“小田变大田”的方式,整合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的溢出面积,进而提升村经营性收入。二是充分发挥“阳光”效应。借助产权交易平台,公开透明地开展集体资产交易,增加集体经营性溢价收益,从根本上杜绝因权力寻租、人情关系、霸凌行为等导致的集体利益被侵占现象,切实维护集体利益不受侵害。三是持续发挥经营主体的规模效益。通过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经营主体实现健康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推动村民实现就地就业,稳定提升经营主体对村集体经济的贡献率。 (五)织密独居老人的关爱网:顺应农村人口变化趋势,及时更新农村布局规划、调整乡村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布局以及社区管理,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的最优效益。一是优化居家养老环境氛围,大力倡导孝亲敬老等传统文化,通过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在时间、资金上给予一定制度奖励,让子女有时间、有能力照顾老人,让老人充分享受家庭温暖,保持良好心态。二是建好镇村养老机构、充实养老设施,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实现一村一食堂、医疗一对一代管、网格员定时检查动态情况,并按时向村委会报备,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网,让老人安度晚年。
2025年4月20日
上一篇:调查研究---扶贫志愿者队伍有待进一步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