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组织机构 老区建设 扶贫开发 调查研究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通知公示 资料下载 图片新闻 会长信箱 意见征集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
提升农村环境管护水平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作者:兴化市老区“三会” 时间:2016-05-12 10:31 浏览次数:0

提升农村环境整治管护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既是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的关键举措,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2006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总体要求,坚持把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机制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和突破口,大力开展“四村同创”、环境优美乡村建设、省级康居乡村创建、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011年,市全面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按照低水平、全覆盖的要求,对全市613个行政村进行了整治,实现了“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2014年起,全市坚持一手抓整治提升,一手抓长效管理,全面启动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并整合“一事一议”奖补、农村改厕、农桥建设、村庄绿化、体育健身器材下乡等项目资源,持续推进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集中治理,绝大多数村庄绿树成荫,小桥流水,宜人宜居,环境卫生面貌普遍发生了显著变化,乡村特色得到彰显,规划布点村庄公共服务得到提升,并涌现出来一批环境宜居、设施配套、特色鲜明的康居乡村。

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综合开发日益扩大,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日趋明显,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及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有偏差,存在重建轻管现象。部分镇村存在“重建轻管”、“重突击轻长效”的思想,对村庄整治长效管理这一“民心工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长效管理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及难度认识有偏差,措施往往着眼于当前,缺少长远谋划。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管理员责任落实不到位等等,有的村庄内的环境卫生、绿化养护、污水处理、路灯维护等基础设施管理欠缺,严重影响了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巩固和提升。

二是群众生活习惯陈旧,缺乏自主管理环境意识。由于不少群众,特别是老年人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形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污水乱流乱排横流,生活垃圾乱堆、乱丢、乱倒、乱放,农药瓶、塑料袋、泡沫、煤渣、烂衣烂鞋等生活废弃物随处可见,不少垃圾堆放在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边,有的还成了垃圾山、垃圾河,一些农村河水也是从“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可以灌溉”到“90年代鱼虾绝代”。农民参与的主动性不够,思想观念亟待转变,自主管理村庄环境的意识不强。

三是缺少长效管理经费保障,运行困难。长效管理要想顺利进行,除了要有完备的长效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要有长效管理的资金来源。随着全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广泛推进,村庄长效管理质量要求的提高,由建设全面转为巩固成果和维护管理,仅靠上级财政政策补助,通过镇、村级自身解决长效管理经费,特别是一些经济薄弱村,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长期维持长效管理费用。从总体看,农村环境管护工作进展存在不平衡性,经济条件好的村好于村级经济薄弱村,村级班子强的村好于班子弱的村。

富而思洁、富而思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已成为农村居民的迫切追求。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管理水平,既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的“攻坚战”,也要建立长效机制的“持久战”,切实解决整治工作中出现的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怪圈,确保美丽乡村“建成一个巩固一个不反弹,巩固一个提升一个有特色”。为此,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农村环境长效管护工作,主体就是一家一户,只有群众认识到位,自觉自愿去做这件事,工作才能顺利开展。为此,在基层干部执行层面,要树立抓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就是抓发展、抓经济、抓民生的意识;在广大群众层面,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让群众树立抓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就是抓幸福家园、美丽乡村的认识,从而形成“干部重视、群众支持、机制健全、管理长效、效果明显”的良好局面。

二是探索市场化运行模式。首先是加强保洁队伍建设,乡村可采取聘用、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办法,及时落实兑现保洁人员的待遇,充分调动保洁人员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稳定的保洁员队伍。其次,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保洁模式,通过采取社会化运作机制,对垃圾清运工作分路段发包,招标承包给个人,再由镇相关部门给予监督。再次,按照“作业市场化、运营企业化、服务社会化、发展产业化”的农村环境管理体制,逐步推行市场化运作模式,不断将农村环境保洁、设施绿化养护等工作全面推向市场。

三是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资金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升、管理的基础,要进一步坚持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强化保障。稳定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倡导农民自身投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与长效管理资金不足的难题。在上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市乡财政要逐年增加投入,并通过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农民收入的提升,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农民投资投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是注重建管并举。建设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是关键。要在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水平的同时,进一步转化建设成果,确保美丽乡村建设与管理能够得到巩固和提升。一方面要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按照全面覆盖、普遍受益的要求,落实好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各个环节,做到长效管理全覆盖、无缺漏。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督查考核监督机制,市相关部门对乡村长效管理情况实行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市电视台开设环境整治管理专栏节目,宣传先进,曝光后进,限期整改,充分发挥媒体监督作用,提高督查的权威性、有效性。同时,各乡镇也要通过定期检查考核评比、以奖促管等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努力提升全市农村环境管理水平和农村文明程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全面小康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主办单位:兴化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 兴化市扶贫开发协会 兴化市新农村建设研究会
联系电话:0523-80213158 电子邮箱:xhlch2016@163.com
兴化市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