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
关于经济薄弱村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推进长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施家桥村位于新垛镇域东部,由施家、板桥、杨家三个自然村组成,下辖16个村民小组,626户、1802人,耕地面积3059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020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37.85万元。施家桥村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村级负债较重,是传统农业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坚强领导下,施家桥村大力开展以村庄环境整治,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村”,村庄面貌显著改善,服务功能不断健全,长效管理全面落实,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推进长效管理作了有益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创建主体。 开展村庄环境整治,既是广大群众改善居住环境的强烈愿望,又是党和政府造福于民、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围绕创建目标,施家桥村“两委”强化组织领导,组建工作班子,明确创建主体,确保了创建工作有序深入推进。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村庄环境整治管理工作,班子成员多次到村实地考察调研了解村庄环境现状,积极组织召开环境整治专题工作会议,座谈、讨论分析施家桥村整治规划方案、实施步骤、经费预算、人员分工等,细化工作流程,明确片长、蹲点村负责人的具体责任要求,设定任务书和进度表,确保环境整治、管理工作全面有序开展。 二是组建工作班子。在村“两委”班子成员加强统筹指挥的基础上,从镇部门站所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精、有责任心的骨干力量指导帮助创建,具体负责规划设计、组织实施、工程推进等工作,确保了创建工作的有序化科学化。 三是明确创建主体。明确村为创建工作的主体,村民是创建工作的主人,村“两委”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发动引导全村村民共同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首先,通过广播的形式扩大宣传和影响,引导、督促村民树立维护环境卫生,打造生态文明村的意识和责任。其次,召开党员干部大会,传达上级关于本次整治工作的具体要求和精神,发挥党员干部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再次,积极组织村里志愿者、环卫工人实施对路面、巷道、河面、路基、障碍物、草堆、破旧房屋、猪圈的清理和维修工作,分工到组,责任到人,依照进度表和计划书分类推进,紧凑有序,保质完成。 二、科学制定规划,全面统筹推进。 围绕环境优美乡村“八化”要求,注重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科学确立“全面小康是目标、科学规划是前提、因村制宜是关键、群众满意是终点”的创建思路,确保创建成效。 一是科学制定规划。结合施家桥村的村情、民情,由于财力、产业资源等因素的限制,经济上相对薄弱,人力、物力匮乏,邀请市规划局、住建局、文广新局等专家到村具体规划指导,召开党员和群众座谈会讨论研究,统筹规划。开源节流,量体裁衣,不过分追求大项目、形象工程建设,注重展示施耐庵故居人文底蕴,配合打造水浒文化园景点,通过打造农家乐、乡村旅游等,倾力创建特色乡村。 二是突破重点难点。坚持从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需求入手,把整治村庄“脏乱差”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侧重抓好村庄巷道的硬质化,村庄河道整治、垃圾清理以及绿化亮化、改水改厕等工作,最大限度地让农民从创建中得实惠。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在村庄环境整治推进中,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的整体配套,积极抓好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卫生服务室、农民健身休闲场所,文化活动设施的建设,做到硬件建设与功能建设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展示新时期新农村形象。 三、完善管护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创建成果来之不易,巩固成效任重道远。要坚决摒弃重建轻管思想,从村民思想行动入手,从建立长效机制入手,不断巩固和深化环境整治效果,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 一是完善长效机制。坚持边建边管、管护并进,制定村民文明公约、村民卫生公约、村民培训制度、劳动保障制度、环境保洁制度、村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遵,增强村民的自我约束能力。开展“整治环境保护家园,志愿者在行动”、“大手拉小手”、“我为环境整治尽义务”等系列活动,以志愿者的良好行为带动周围的群众,辐射整个全村,努力营造“人人爱卫生、个个爱家园”的良好氛围,做到家喻户晓、全民参与。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对河道、环境卫生、垃圾清运、绿化等具体环节都采取签定合同、严格考核、年终奖罚的措施,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村干部每天对村庄环境进行一次巡查,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巩固村庄环境整治成果,不断提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水平。 二是抓好素质建设。村“两委”开展周期性的广播、条幅、倡议书的形式,重点强调环境维护、管理是我们全村村民共同的责任和义务,“维护环境卫生,享受干净健康生活”的口号已深入到每个村民心中;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村里的环卫工人管理本村的环境卫生工作;组织老干部、老党员、群众代表定期检查、抽查和评议环境保洁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按照“谁的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增强村民思想和行动上的自觉。通过评比增强群众保洁意识、形成群众相互监督机制,并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变化中,理解、支持和自觉投身环境整治工作。 施家桥村环境整治开展以来,并先后获得了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二星级康居村、江苏省民主法制示范村、泰州市村庄环境长效管理先进村等称号,2007年在全市村庄环境整治中荣获第一的好成绩,我们总结出了对今后创建工作和长效管理仍然具有指导意义的几点启示: 启示之一: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施家桥村开展落实环境整治的实践工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组织者、主导者、推动者和服务者的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突出农民的创建主体作用。在实践中,要积极利用标语、横幅、宣传栏、广播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引导,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注重让党员及村民议事代表在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宣传示范、组织联络、协调服务等作用,重点依靠农民群众的主体性、实践性,在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带头创建中,把整治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转化为每个村民的自觉行动,把改善生态环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便民、利民、惠民的民生民心工程来抓,突出党员干部带头做好自己家前屋后的保洁卫生,以点带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村民在村庄环境整治和长效管理中的热情,形成了“干部示范、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工作局面。 启示之二:要处理好资金投入与负债推进的关系。在启动村庄环境整治前,通过调查测算,我们村首先拿出资金初步预算,以及资金筹集的方案和渠道。经过上级单位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综合评估和研究,科学制定创建计划,在全村形成村级自有资金引导、村民捐资参与、上争资金补充、政府奖励为辅的资金统筹原则,从而化解了创建工作可能带来的村镇债务加大的风险。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整治后我们村没有新增债务,群众满意度高,创建效果好。 启示之三:要正确处理好创建与管护的关系。在环境整治、管理工作中,始终坚持“三分建,七分管”的原则。村庄环境整治后,继续完善和巩固创建成果,按照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要求,要建立健全一套长效保洁制度,尤其是俗成的村规民约,使环境管理工作变为干部党员和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按照有长效管理队伍、有长效管护设备设施、有长效管护职责、有垃圾处理途径、有监督管理制度的“五有标准”,建立健全卫生保洁、垃圾转运、绿化养护、河道管护、公共设施维护“五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构建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和村庄环境长效管理体系,不断巩固和深化村庄环境整治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