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工作动态 组织机构 老区建设 扶贫开发 调查研究 政策法规 经验交流 通知公示 资料下载 图片新闻 会长信箱 意见征集

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调查研究
围绕“美丽乡村”目标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兴化市老区“三会” 时间:2016-10-26 11:04 浏览次数:0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农村面貌改善和乡风文明提升共同发展,实现由“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用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就把美丽乡村打造得更美更靓,真正让广大农民在共建共享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一、乡风文明成效明显

  近年来,我市紧扣“美丽乡村”目标,不断推动培育文明乡风与打造美丽乡村同频共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坚持道德育民,弘扬社会文明新风尚。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新人新事、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每年组织最美兴化人等评选表彰,畅通村、镇、市三级“身边好人”推荐机制,挖掘本土美德善行、新乡贤事迹,涌现出了樊才林、吴小军、毛如勤等一大批农村道德典型。加强农村道德讲堂、美德善行榜等阵地建设,广泛开展农村志愿服务活动,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受教育。全市34个乡镇,1个开发区已经实现道德讲堂、美德善行榜全覆盖,累计注册志愿者人数25656人。

  二是坚持以文化人,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了“农家书屋”、图书“一卡通”等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今年又推出“文化惠民券”、加快乡镇文化中心建设举措。组织开展“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举办新春舞龙大赛、乌巾荡龙舟大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茅山镇的“茅山号子”“茅山会船”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是坚持以创促建,引领文明新风尚。围绕文明村镇创建目标,开展“最美乡村”“幸福农家”“星级文明户”等创建评选活动,深化了文明村镇创建内涵。突出现代农民教育、文化活动开展、实事项目联办三大任务,全市省级文明单位、泰州文明单位与100个村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推进城乡创建一体化。截至2015年底,全市已命名表彰省级文明乡镇9个,省级文明村14个。

  二、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我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努力和取得成绩是积极有效的,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有些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社会风气有待改善,公德意识、集体观念淡漠,道德冷漠、伤风败俗的人和事时有发生;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量、质量、结构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三、推进发展仍须努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根本任务,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打造风尚之美、环境之美、人文之美。

  一是推动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努力使乡风民风美起来。坚持教育为先,用核心价值观引领乡风民风。围绕培育新型农民,深入浅出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听党话跟党走。广泛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围绕优良家风培育,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弘扬“好家风好家训”活动,讲好家风故事,传播治家格言。围绕培育新乡贤文化,充分发挥镇村道德讲堂、美德善行榜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进一步挖掘本土美德善行、新乡贤事迹,依托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组织,积极开展乡风评议活动,引导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提高。

  二是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使文化生活美起来。要坚持需求导向,整合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做到综合利用、共建共享,加快农村文化服务设施阵地建设。要加大农村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把“要文化”和“送文化”匹配起来,创作更多反映基层群众生活、乡土气息浓郁的作品。运用好文化下基层、文艺志愿服务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演出送到农民中间。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充分调动农民自办文化的积极性。要加强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传承独特的风格样式,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三是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增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是一项长期重要而又复杂艰巨的综合性工程。要加强组织领导。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积极整合各部门在农村的资源,努力形成工作合力。要搞好规划安排。各乡镇和各部门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要举措,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加快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旅游、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坚持项目化运作,切实做到与全市“十三五”规划相衔接相配套,实现农村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发展。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以农民群众满意度来检验工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保障。

上一篇:开拓创新求实效 建设幸福新董北
下一篇:创新发展新经济 脱贫攻坚惠民生

主办单位:兴化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 兴化市扶贫开发协会 兴化市新农村建设研究会
联系电话:0523-80213158 电子邮箱:xhlch2016@163.com
兴化市老区经济建设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