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 |
创新发展新经济 脱贫攻坚惠民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三农”工作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健发展的良好势头,取得了粮食产量“十二连增”、农民增收“十二连快”、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的可喜成效。但是,对照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当前仍然存在着村级集体经济增长难,农民增收压力大等诸多矛盾问题。市委农工办作为“三农”工作的牵头单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就如何破解这些矛盾和难题,加快推进“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提出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抓创新,夯实强村富民经济基础 一是准确把握村新集体经济发展方向。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清产核资、股权界定、股份量化,将集体经营性净资产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明确农村集体资产权属关系。创新发展理念。通过兴建标准化厂房、商业用房等物业用于出租,大力发展资本经营、资产资源租赁和承包经营,降低竞争性风险,促进村集体收益持久稳定。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力促村净积累在30万元以上的村经济合作社规范运行,实现按股分红和福利分配相结合,让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收益成果与成员的利益联系更加紧密,让群众得益更多、更直接。 二是努力拓宽村新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强化资源规范管理和深度开发。加大资源清理力度,解决过去部分承包合同中存在签约时间长、发包价格低、缺乏增长机制的问题;依托产权交易平台,加大资源资产公开招投标的竞标力度,不仅注重程序规范,更要注重招标实效。结合村庄环境整治、土地整理、河塘疏浚、土散坟清理、道路建设等项目实施,对集体水面、荒沟荒格、低产低洼田等资源适度投入改造,提高利用价值。创新资金管理模式。继续实行非现金结算,从源头上控制盲目支出、滥支乱用现象,监管资金流向,增加存量资金。不断放大“现金池”管理效应,促进资金保值增值;在安全增值、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村级资金投资,在城区或中心镇建设农贸市场、购置店铺、标准厂房、高牌广告等,提高资金经营效益。拓展经济发展路径。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工作步伐,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农村承包土地整村整乡镇流转、连片流转,获取土地流转服务收益和土地整理渗溢收入。鼓励村级集体领办各类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农机、育秧、植保、销售等专业化服务,增加集体收入。 二、惠民生,确保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一是认真落实惠农减负政策规定。严格执行农民负担监管“五项”制度。在监管涉农收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级组织负担的基础上,向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以及惠农补贴政策落实等领域延伸,防止和纠正各种加重农民负担和损害农民权益、村级组织利益的问题。认真落实惠农强农富农政策。严格执行涉农补贴相关政策,准确核定农业支持保护面积和农业经营户数量,实施网上申报、核实发放和公示机制,进一步放大补贴效应。全面推进民生资金监管平台网上公示制度,进一步提高惠农政策透明度。扩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项目范围。村级公益事业重点突出道路、农桥、改厕、路灯亮化等项目建设,努力构建“政府资金引导、农民筹资筹劳、社会捐赠赞助”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不断提高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规范化水平。 二是加大村级经济帮扶力度。整合集体资金助推经济薄弱村发展。通过设立市“现金池”账户,每年可增加村级利息收入800多万元,收益比整合前提高8倍,村平增收1.5万元以上。建立项目资金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在将标准厂房产权落实到村、固化产权和收益权的前提下,继续由市帮助经营与管理,确保经营收益。市建立薄弱村经济发展奖励专项基金,指导村级制定“十三五” 经济发展规划,增强薄弱村自身发展能力。挖掘内部潜力促进经济薄弱村发展。将集体场地、秧池收归村集体统一发包,全面清理土地承包渗溢面积,支持村集体向土地连片流入大户合理收取一定的设施配套、资源损耗或服务费用,增加村级集体收入。 三是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脱贫工作。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结合 “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切实把严的要求、实的作风贯穿于扶贫开发工作始终,真正把扶贫开发工作抓紧抓实。制定精准帮扶措施。市扶贫办研究完善面上推进扶贫脱贫工作的体制机制,制定推进的具体措施。帮扶责任人对农村低收入户从有无劳力、项目、资金、技能、脱贫意愿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做到因人而宜、因户施策;结对双方主动进行沟通对接,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加大脱贫攻坚工作推进力度。继续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考核”活动,深入查找和梳理挂钩帮扶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补长短板。围绕年度帮扶工作目标,帮扶单位、帮扶责任人要按照“一村一户一表”要求,经常性地深入贫困户开展走访调研和帮扶活动,确保帮扶工作取得成效,完成年底省脱贫考核验收。 三、强组织,努力提升服务三农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农经队伍素质建设。树立大局意识,确保党的农村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坚持执行意识,克服宗旨意识淡薄、事业心不强等现象,做到令行禁止。定期组织学习培训、研讨交流和调研等活动,切实掌握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政策,做到学以致用,努力打造学习型农经队伍。 二是加强农经队伍能力建设。充分发扬“老农经人精神”, 努力打造一支能做、能写、能说、能调研、能督查、能协调的农经队伍,重点是提高三个方面能力:一是提高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把主动协调处理农村矛盾作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上访群众,做到化解纠纷不回避;面对难点问题,做到把握政策不草率;面对违法违规,做到严肃查处不留情。二是提高统筹协调的能力。农经工作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尤其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学会牵头、学会配合、学会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要既能当好牵头部门,主动组织实施;又能当好配合部门,积极协助支持。三是提高开拓创新的能力。坚持多学、多思、多调研,加强对推进农村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质增效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落实好党委政府工作任务,提升服务全市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三是加强农经队伍作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十项规定”, 着力解决“四风”突出问题,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转化到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具体要求中,不断提高农经干部勤政廉政建设水平。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坚持抓早抓小,紧盯具体问题。加大对村级财务督查力度,切实解决违规挪用集体资金、违规发放奖金津贴和实物、违规公款相互吃请及账面报支烟酒等问题。建设“强富美高”新农村,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燃烧激情、争先进位,大力弘扬“四个不相信”精神,紧盯“三农”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努力为我市“强富美高”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围绕“美丽乡村”目标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